亲身经验:关于助听器的几个误解,两岁开始佩戴助听器的他,有话要说

时间:2025年11月25日  信息来源:斯达克助听器 录入:admin

亲身经验:关于助听器的几个误解,两岁开始佩戴助听器的他,有话要说

Justin Osmond 出生时就患有重度听力损失,两岁起就开始佩戴助听器。在本期分享中,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,讲述了曾经对助听器的种种误解,以及如何一步步打破偏见,重新拥抱声音、重建联结,找回信心,最终提升生活品质。


我出生时几乎听不见声音,两岁那年戴上了人生中第一对助听器。从记事起,它们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,然而围绕助听器的种种误解,也伴随了我很多年。


这些年我渐渐明白:我们如何看待听力损失和助听器,恰恰反映了我们对包容、身份认同与内在力量的理解。对很多人来说,佩戴助听器这件事总伴随着一连串刻板印象——而曾经的我,也未能例外。


以下是我在成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几大误解,以及我在亲身经历中逐渐领悟的真相。


1

助听器是给老年人用的


当年父母发现我需要戴助听器时,他们内心是抗拒的,因为他们总觉得助听器是与“年老”联系在一起的。然而事实是,听力损失可以影响任何人,与年龄无关。就像视力不好需要戴眼镜一样,听力方面的问题,也能借助科技手段得到改善。


当父母真正接纳这个观点后,心态也发生了转变:不再把助听器看作 “缺陷的标签”, 而是看作 “助力生活的工具”。正是它,帮我重新捕捉那些曾经错过的声响,感受美好的时刻。


2

戴了助听器,听力就能变“正常”


事实上,助听器是改善聆听水平的工具,并不能治愈听力损失。


小时候,大家总觉得我一戴助听器,就能 “听得和别人一样”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助听器能放大声音,却没法完全还原 “自然听力” 的感觉。


我渐渐明白:助听器只是帮我获取声音的工具,却无法定义我沟通、建立联结或融入社会的能力。要想活出精彩,我需要主动表达需求,学习读唇语,既善用科技,也依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支持。


听得 “像正常人一样” 从来不是终点,“真实的情感联结” 才是我真正追求的。


3

助听器又大又丑,不想让别人看到


小时候,我总为戴助听器感到难为情。觉得它们的外观很显眼,偶尔还会发出啸叫,担心自己显得格格不入。但随着年龄增长,我逐渐意识到:恰恰是那些让我显得“特别”的地方,铸就了我内心的力量。


我不再刻意遮掩助听器,反而把它们视作一种馈赠:这小小的科技产品,帮我敲开了声音的大门,让我能听见欢笑、感受音乐。


而且现在的助听器早已脱胎换骨:设计时尚、佩戴隐蔽,甚至具备智能功能,能直连手机、播放音乐,还能自动适应不同环境的声音。很多人根本看不出我戴着助听器。


即便被看见,我也早已不在意。转变不在于别人是否留意,而在于我如何看待自己。重要的是我能更顺畅地参与对话、更真切地感受欢笑,和这个世界的联结也更紧密


亲身经验:关于助听器的几个误解,两岁开始佩戴助听器的他,有话要说


4

助听器其实改变不了什么


在尝试助听器前,我们常低估了自己错过了多少声音。有时我们告诉自己:“我的听力还没差到那种程度”。但当我们第一次戴上助听器那一刻,震撼往往扑面而来:我们重新听见树叶沙沙作响、人声清晰可辨、音乐细节饱满……世界瞬间变得丰盈、鲜活、充满层次。


这样的经历总在提醒我:科技的强大之处,在于它能给生活添力赋能。


摆脱这些对助听器的误解,并非一朝一夕的事。需要我们主动了解相关知识,学会接纳自己,更要有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意愿。


我逐渐放下偏见,坦然地戴着助听器,也愿意分享我的经历。因为我想让更多人知道,佩戴助听器改善听力是一种积极面对的勇气,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负责。


当我们选择正视这些误解,找回的远不止是听见的能力,更是拥抱生活的信心、融入彼此的真情,以及生命本该有的精彩。



【免费】了解各地报销政策,咨询助听器与人工耳蜗,帮忙预约挂号,可点击这里


亲身经验:关于助听器的几个误解,两岁开始佩戴助听器的他,有话要说亲身经验:关于助听器的几个误解,两岁开始佩戴助听器的他,有话要说

(作者:斯达克助听器 编辑:admin)

上一篇:助听器戴多久该考虑更换?

下一篇:没有了

延伸阅读: